在汉语的丰富词汇中,“细大不捐”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成语。它出自唐代韩愈的《进学解》,原文为“贪多务得,细大不捐”,意思是小的大的都不舍弃,形容包罗一切,兼收并蓄,也可用来形容爱惜物力、人力,无论大小都不废弃。
“细大不捐”的近义词有“细大无遗”。二者都表达了一种全面、无遗漏的意思。例如:这家储蓄所,营业员对储户热情周到,细大不捐,所以每日门庭若市,生意兴隆;时人说他家是“细大不捐,门庭如市”“异常挥霍尚能积蓄巨款”。这些例子都体现了无论是大的方面还是小的细节,都被包含在内,没有舍弃任何一部分。
“细大不捐”也有其反义词,如“语焉不详”。与“细大不捐”的全面、细致相反,“语焉不详”指的是虽然提到了,但说得不详细,含糊不清。比如在描述一个事件时,只是简单地提及,却没有具体的情节和细节,这就可以说是“语焉不详”。它强调的是在表达上的不完整和不具体,与“细大不捐”的详尽、全面形成鲜明对比。
从表达侧重点来看,“细大不捐”更侧重于强调对事物的全面接纳和珍惜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,体现出一种包容和积累的态度。而“细大无遗”则更突出没有任何遗漏,强调完整性。“语焉不详”则着重于表达的不清晰和不详细,给人一种模糊、不明确的感觉。
在不同的语境中,这些词语有着不同的运用方式。当我们想要表达对各种资源或信息的重视,希望做到全面收集和利用时,可以使用“细大不捐”。例如在学术研究中,对于各种资料的收集就要做到细大不捐,无论是重要的学术著作还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笔记,都可能对研究有帮助。而当我们想强调某件事情被完整地记录下来或呈现出来时,可以用“细大无遗”。如果是在批评某人说话或写作不够清楚详细时,就可以用“语焉不详”。
“细大不捐”及其近义词和反义词在汉语表达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。准确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,能够使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、准确,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思想。同时,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学习,我们也能更好地感受到汉语词汇的博大精深和细腻之处,提升我们的语言素养和表达能力。
总结 文章围绕“细大不捐”展开,介绍了其含义、近义词“细大无遗”和反义词“语焉不详”,分析了它们在表达上的侧重点和不同语境的运用,强调了掌握这些词语对语言学习和表意的重要性,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汉语词汇的魅力。 --- 关于“细大不捐近义词反义词”的周边知识:在古汉语中,有很多类似表达全面或片面意思的成语,它们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体系,与“细大不捐”等词语相互关联、相互补充,共同构成了汉语词汇的宝库。